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問題本位計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oblem-Based Planning
作者: 黃政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問題本位的課程計畫,是一種以問題做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型態。此種設計型態不但可藉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亦可用問題做為核心,組織相關的知能,讓學生學習。問題的選擇在此種課程計畫型態中十分重要。所謂「問題」,可能是教師選的、學生選的,或者是師生共選的。不論如何,都需要在學生能力範圍之內才能激發學生產生有效的學習成果。
  在問題本位的課程計畫中,學習是主動的,師生的任務有異於傳統的型態。教師在此種課程計畫中,可能是主動的參與者,提供學生所需的協助,鼓勵學生思考,指引學生資料來源,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但不越俎代庖。問題本位的課程計畫,可用之於各種學科之中,以下是此種計畫的程序:
  1.選擇問題:由於「問題」的作用是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相關知能,因此「問題」的選擇必須兼顧這兩方面的功能。
  2.設計問題:選擇了問題後,將問題設計出來,形諸書面文字。問題敘述必須清楚明確,並提供必要之說明。解決問題所需的器材、設備和時間也要加以考慮。
  3.分析問題所要引發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解決問題需要什麼知識和技能,教師應如何協助學生學習它們,都應加以分析,以便提供相關的教材,並作為學習評鑑的參考。
  4.選擇學習活動並安排順序:解決問題的學習可能需要討論活動,一方面釐清問題,另方面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學生可能也需要閱讀活動、練習活動、觀察活動、探訪活動等等。
  5.列出學習資源:學習必須的人地時事物之安排,需預為設計,加以安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問題本位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