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騎士風格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nighthood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騎士風格係歐洲中世紀世俗封建社會的教育觀,目的在於將貴族子弟,培養成為身強體健、行動敏捷,能夠精通武藝、技擊,同時效忠封建領主的武士。此類武士或騎士是適應當時貴族領主四出征戰之需要而產生的,並沒有設立專門學校,但卻是在騎士生活和社交活動之中,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
  一般是將年滿七歲的男孩,送給封建領主的騎士作為隨從,或送入封建領主宮廷擔任夫人的侍童;滿十四歲後,開始接受教育與訓練;二十一歲時,征戰技能優良者,正式授予騎士稱號。騎士教育以騎術、游泳、射術、劍術、獵術、棋術、吟詩等「騎士七技」為課程與教材;教育內容涵蓋軍事、體育、宗教及道德教育等。
  騎士頭銜的頒授,有其特定的儀式,包括沐浴、禁食、祈禱、自省、懺悔以及聖餐的分享等。騎士需在教會神職人員及宮廷官員的監督下,保證接受基督教教義的指導和引領,信奉上帝,保護弱小,伸張正義,奉獻生命在所不惜。騎士的養成是採學徒制的方式。從實際生活之中,逐漸歷練、學習種種應備的能力。騎士風格的教育是中世紀獨樹一格的教育;一方面重振衰敗的武德,另外,對身體鍛鍊的重視,開啟了重振古希臘羅馬體育教學的精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騎士風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