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帽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ㄞˋㄗㄞˋㄊㄡˊㄕㄤˋㄩㄥˋㄧˇㄅㄠˇㄏㄨˋㄉㄤˇㄈㄥㄓㄜㄖˋㄏㄨㄛˋㄓㄨㄤㄕˋ˙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ㄇㄠˋ˙ㄗ」、「ㄘㄠˇㄇㄠˋ」、「ㄑㄩㄢˊㄇㄠˋ」、「ㄓㄜㄧㄤˊㄇㄠˋ」。
  2. ㄒㄧㄥˊㄓㄨㄤˋㄏㄨㄛˋㄍㄨㄥㄩㄥˋㄒㄧㄤˋㄇㄠˋ˙ㄗ˙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ㄅㄧˇㄇㄠˋ」、「ㄌㄨㄛˊㄇ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ào
解釋:
  1. 戴在頭上,用來裝飾、保暖或保護頭部的東西。
    【例】帽子、草帽、遮陽帽
  2. 器物的頂罩,功用或形狀像帽子。
    【例】筆帽、螺絲帽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ào
解釋:
[名]
1.戴在頭上,用來裝飾、保暖或保護頭部的東西。如:「草帽」、「遮陽帽」。唐.杜光庭《虯髯客傳》:「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
2.器物的頂罩,作用或形狀像帽子。如:「筆帽」、「螺絲帽」。《聊齋志異.卷二.口技》:「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對傳統的阿美族社會來說,手工藝技能是男子為婿(mikadafo)前必要學會的基本技能,主要有竹、籐編器、木工類的家具、農具、裝飾品。一般而言,年齡階級中的老人是手工藝技能的導師。 帽子最初以遮陽防雨、保護頭部為主要功能。在阿美族社會裡男性年齡階級和頭目制度,使得帽的形制成為不同階級社會地位區分的標誌。除了衣服和裝飾品外,帽子成為一種很重要的飾物。
知識 1: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帽
分類: 個人用品:帽、履物:帽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阿美(Amis)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籐帽為排灣族男子外出時所佩戴,可遮陽、避雨,不但具有保護頭部的實用功能、亦具美觀。 排灣族的帽子有籐皮編製,棉麻布縫製或獸皮帽等,而不同的編紋花色變化,金屬珠玉、鳥羽、獸角等裝飾美化,更展現身份的作用。尤其由勇士打獵得到的戰利品作成的,其代表意義與山羊皮衣相同,非頭目貴族或勇士不得使用。
知識 2: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帽
分類: 個人用品:帽、履物:帽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排灣(Paiwan)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功能用途: 裝飾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戴在頭上以裝飾或保護頭部的東西。
  2. 帽(~仔)
同義詞: 帽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帽仔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