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烽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ㄍㄨˇㄉㄞˋㄈㄤˊㄕㄡˇㄅㄧㄢㄐㄧㄤㄩˋㄧㄡˇㄉㄧˊㄖㄣˊㄌㄞˊㄈㄢˋ便ㄅㄧㄢˋㄉㄧㄢˇㄖㄢˊㄍㄠㄊㄞˊㄕㄤˋ˙ㄉㄜㄧㄢㄏㄨㄛˇㄧˇㄨㄟˊㄐㄧㄥˇㄅㄠˋㄏㄨㄛˋㄑㄧㄡˊㄓㄨˋㄖㄨˊ:「ㄈㄥㄏㄨㄛˇㄌㄧㄢˊㄊ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烽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ēng
解釋:
  1. 古代邊防警報、求援用的煙火信號。
    【例】烽火、烽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ēng
解釋:
[名]
古代邊防警報、求援用的煙火信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唐.杜甫〈秦州雜詩〉二○首之一八:「警急烽常報,傳聲檄屢飛。」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邊防報警、求援之煙火信號。《說文解字.火部》:「烽,燧,候表也。邊有警則舉火。」《墨子.號令》:「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史記.卷一一七.列傳.司馬相如》:「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唐.司馬貞.索隱:「烽見敵則舉,燧有難則焚。烽主晝,燧主夜。」唐.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八〉:「警急烽常報,傳聲檄屢飛。」宋.陸游〈秋波媚.秋到邊城角聲哀〉詞;「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2. 烽火臺。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兵五.守拒法附》:「一烽六人,五人為烽子,遞知更刻,觀視動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3. 舉火。《漢書.卷二七上.五行志上》:「後(許)章坐走馬上林下烽馳逐,免官。」唐.顏師古.注:「夜於上林苑下舉火馳射也。」

4. 喻戰火、戰爭。南朝梁.沈約〈齊安陸昭王碑文〉:「烽鼓相望,歲時不息。」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宋.王讜《唐語林.卷五.補遺一》:「屬邊侯不謹,烽及京師,城中震驚,圜視無色。」宋.歐陽修〈寄渭州王仲儀龍圖〉詩:「威行四境烽煙斷,響入千山號令傳。」

注音: ㄈ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烽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