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嘗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ˇㄎㄡˇㄅㄧㄢˋㄅㄧㄝˊㄨㄟˋㄊㄨㄥˊㄔㄤˊ」。ㄖㄨˊ:「ㄆㄧㄣˇㄔㄤˊ」、「ㄨㄛˋㄒㄧㄣㄔㄤˊㄉㄢˇ」。
  2. ㄕˋㄊㄢˋㄕˋㄧㄢˋㄖㄨˊ:「ㄔㄤˊㄕˋ」、「ㄑㄧㄢˇㄔㄤˊㄓㄜˊㄓˇ」。
  3. ㄐㄧㄥㄌㄧˋㄖㄨˊ:「ㄅㄠˇㄔㄤˊㄕˋㄕˋ」、「ㄅㄟˋㄔㄤˊㄐㄧㄢㄒㄧㄣ」。
  4. ㄘㄥˊㄐㄧㄥㄖㄨˊ:「ㄨㄟˋㄔㄤˊ」、「ㄏㄜˊㄔ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g
解釋:
  1. 辨別滋味。通「嚐」。
    【例】品嘗
  2. 經歷。
    【例】備嘗艱辛、飽嘗戰禍
  3. 曾經。
    【例】未嘗、何嘗
  4. 試探、試驗。
    【例】嘗試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g
解釋:
[動]
1.辨別滋味。通「嚐」。《禮記.曲禮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
2.試探、試驗。《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晉.杜預.注:「嘗,試其難易也。」
3.經歷。如:「艱苦備嘗」、「飽嘗戰禍」。
[副]
曾經。《論語.述而》:「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名]
1.古代秋天的祭祀之一。《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漢.毛亨.傳:「秋曰嘗。」
2.姓。如秦代有嘗頞。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ô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