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燥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ㄢ˙ㄉㄜㄑㄩㄝㄕㄠˇㄕㄨㄟˇㄈㄣˋ˙ㄉㄜㄖㄨˊ:「ㄍㄢㄗㄠˋ」、「ㄗㄠˋㄖㄜˋ」、「ㄊㄧㄢㄍㄢㄨˋㄗㄠˋ」。
  2. ㄎㄨㄗㄠˋㄍㄢㄎㄨㄇㄟˊㄧㄡˇㄕㄨㄟˇㄈㄣˋㄧㄣˇㄕㄣㄨㄟˊㄇㄟˊㄧㄡˇㄕㄥㄑㄧˋㄑㄩˋㄨㄟˋ
注音:
解釋:

ㄑㄧㄝㄔㄥˊㄒㄧˋㄙㄨㄟˋ˙ㄉㄜㄖㄡˋㄖㄨˊ:「ㄖㄡˋㄙ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燥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ào
解釋:
  1. 乾的、缺少水分的。
    【例】乾燥、燥熱、天乾物燥
注音:
漢語拼音: sào
解釋:
  1. 剁成細碎的肉,通「臊」。
    【例】肉燥、燥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ào
解釋:
[形]
1.乾的、缺少水分的。如:「乾燥」、「燥材」、「天乾物燥」。
2.內心焦急不安。通「躁」。如:「燥灼」、「急燥」。
注音:
漢語拼音: sào
解釋:
[名]
剁成細碎的肉。如:「肉燥」、「燥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中醫用語,稱食物或藥物具有熱、烈的性質。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ㄗㄠˋ

1. 乾的、缺少水分的。如:「燥材」、「天乾物燥」。《說文解字.火部》:「燥,乾也。」《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宋.陸游〈跋火井碑〉:「予昔在征西幕府,嘗得小校言火山軍地枯燥,不可耕。」

2. 乾燥之物或處所。《易經.乾卦.九五.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居濕,絕少分甘。」

3. 內心焦急不安。通「躁」。如:「燥灼」、「急燥」。《西遊記》第一五回:「行者見他哭將起來,他那裡忍得住暴燥,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麼!』」《西遊記》第一八回:「行者愈加不放,急得爆燥如雷。」

㈡ㄙㄠˋ

剁成細碎之肉。通「臊」。如:「燥子」。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肉鋪》:「且如豬肉名件,或細抹落索兒精、鈍刀丁頭肉、條攛精、竄燥子肉。」《御定駢字類編》卷一七八︰「趙希倉倅紹興日,令庖人造燥子。」

注音: ㈠ㄗㄠˋ ㈡ㄙ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燥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