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陶冶的知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ildungswissen
作者: 楊深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陶冶的知識是促進人格健全發展的一種知識形式。二十世紀初葉,德國知識社會學奠基者之一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本於其在現象學上精神與自然、本質與實存的區分,在知識社會學上也畫分出決定歷史與社會事件的兩個領域之因素,即是理想因素和實在因素。理想因素構成永恆真理、理念和價值的領域;實在因素則包括純自然的慾望結構。知識社會學的基本課題在於探討個人如何在純自然的慾望結構中進行選擇,促進精神動力向理想領域發展,使得精神人格得以在歷史與社會過程中完成自我實現。陶冶的知識也就在於探究世界之先驗的本質結構,並使人類所有的精神力量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可以自由的發展出來。因此陶冶的知識在實證科學技術控制的知識與形上學冥思默想的知識之間,有一種平衡作用,和法國實證主義者孔德(Auguste Cornte, 1798~1857)所主張的實證科學知識凌駕於神學和形上學知識之上,認為實證科學的知識是最進步的知識形式之說,並不相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陶冶的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