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形上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ng shàng xué
解釋:
  1. 哲學的一部門。西元前四世紀由亞里斯多德首創,是討論所有事物的共同點及此共同點所具有的特性。研討的對象包括了超物質、超感覺或超現象之物。§英Metaphysics
    【例】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是形上學的目的。 △本體論、第一哲學、形而上學、實體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形上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ng shàng xué
解釋:
哲學的一部門。為英語Metaphysics的意譯。西元前四世紀由亞里斯多德首創,是討論所有事物的共同點及此共同點所具有的特性。研討的對象包括了超物質、超感覺或超現象之物。如:「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是形上學的目的。」也稱為「本體論」、「第一哲學」、「形而上學」、「實體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形上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taphysics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形上學是哲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主要探討三類問題:(1)一切存有的根本原理,即存有本質問題;(2)各種存有的根源問題;(3)各種知識之根本預設。形上學的範圍包含宇宙論(cosmology)、本體論或存有論(ontology);有人亦將神學、知識論一併討論。形上學常探討的主題主要包括存有(being)、實體(substance)、實在(reality)、普遍存有的本質、特性、變化規律、神、靈魂、自由及知識的最終基礎等。
  形上學一辭源自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探討〔存有之所以為存有的根本原因〕之著作,亞里斯多德名之為第一哲學。亞里斯多德逝世後,其第十一代門徒安壯尼卡斯(Andronicus of Rhodos)整理了他的文稿、講義、筆記,將研究自然界變化原理的著作編成〔物理學〕或〔自然哲學〕(Physics),並把討論物性背後之抽象概念、原理的彙整成一書,列在「物理學」之後,並取名為〔物理學後諸篇〕(Metaphysics),此即形上學之由來。國人譯metaphysics為形而上學或形上學,是因為metaphysics探討物性背後之道理,而〔周易〕裡又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故而將metaphysics謂為形而上學或形上學。
  形上學雖源自於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但內涵卻因人而異,不同的哲學家常賦予形上學不同的內容。亞里斯多德〔形上學〕一書十四卷所探討的問題,大體上可區分出下列幾類:(1)哲學之性質、任務、範圍;討論存有的第一哲學(first philosophy);(2)存有的本質與變化:提出形式才是本質的形質說(hylomorphism)及潛能與現實的區分;(3)知識之關係及概念的運用:對範疇、概念、術語加以解釋說明。
  目前對於形上學的範圍雖然不同見解,但大體上形上學之內涵不外下列五項:
  1.形上學把實在、存有、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並顯示出一致的圖像。形上學是研究宇宙裡最普遍、持久的一些特性,如:存在、變化、時間、空間、因果關係、本體。依這種意義,宇宙論可視為形上學之一支。
  2.形上學是研究存有之所以為存有的根本原理,探討普遍存有而非個別具體的存有。形上學也探討最終的實在,即實在的本身而非感覺、知覺所經驗到的部分。形上學不僅探討各種事物存在的道理,更是研究各種事物存在所依賴之完全獨立自主的存有。依這種定義,本體論、存有、第一哲學皆可視為形上學。
  3.形上學是研究所有存在物之原因的超越的實在(transcendent reality);依此觀點,神學可納入形上學的範圍。
  4.形上學是研究精神性對象,這些對象不適合用研究物質之科學方法來探討。簡單的說,實驗或經驗之歸納可適用於物性之研究,卻不是形上學研究之主要方法。
  5.形上學是各種知識體系的最基本前提、預設進行批判、檢討;依此定義,形上學與知識論間有密切的關係,甚而有部分的重疊。
  雖然形上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被認為與自然科學的經驗性研究不同,甚至有人認為形上學是「超越」經驗性研究的,但是自然科學及當代語言分析哲學仍對形上學產生了一些衝擊與挑戰。形上學的研究主要依據理性推理、思考以了解存有之本質及根源性的道理,這種研究取向正如同亞里斯多德於〔形上學〕一書裡進行的分析工作,也如同笛卡爾(R. Descartes)在〔關於第一哲學的沈思〕(Meditations de prima philosophia)裡進行的論證。但是這種研究取向卻在中世紀以來發現有一些缺失;當人們欠缺充分的事實證據時,形上學的研究可能流於想當然耳的玄思。強調經驗歸納的培根(Francis Bacon),於其著作裡就針對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加以批評;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超越界並非理性能力所能認知;卡納普(R. Carnap, 1891~1970)及其他的邏輯經驗論者視形上學僅有情緒性的價值而無認知意義;萊爾(G. Ryle, 1900~1976)及一些日常語言學派的哲學家則認為形上學式的命題裡有語言誤用的弊病。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也提供了與形上學不全相同的宇宙圖像及事物性質。
  雖然對於形上學的誤解,但如何接納今日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及不同學派的立論優點,是形上學未來發展時應思考的課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形上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