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第三界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Third World
作者: 謝青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第三界(The Third World)是由英籍奧地利的科學與社會哲學家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在〔客觀知識〕(Objective Knowledge, 1972)中,為本質上是推測性的知識提供一個客觀的理論所提出來的知識畫分理論。
  波帕認為:「第一界」是物質世界,亦即物理的世界,它包括物理的對象及狀態;「第二界」為感覺、信念、意識的世界,亦即精神的世界或精神狀態的世界,它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而「第三界」便是波帕想要表達的人類精神產物的客觀知識世界,亦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等。尤其是「第三界」,它的構件或內涵非常廣泛,有科學問題、科學理論、理論的邏輯關係、自在的論據、自在的問題境況、批判性討論、故事、解釋性神話、工具……等等。
  依據波帕的說法,「第三界」一方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甚至可以說是人造的;另一方面,它同時又是超人類的,超越了它的創造者。因此,波帕對「第三界」的實在性,他賦予它二重含義:一是在於它們在「第一界」的物質化或具體化;二是在於它們在「第三界」範圍裡有一定的自主性。
  在「第三界」理論當中最基本的觀點是:三個世界都是實在的,它們之間存在有直接或間接地相互作用。波帕以宇宙圖象為例:第一界的物質最先存在,然後生命或精神世界在新的層次上才出現,最後第三界則於精神狀態的更高一層次出現。前兩個世界能相互作用,後兩個世界也能相互作用,但第一界與第三界則不能發生相互作用,除非通過主觀經驗或個人經驗(即第二界)的參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第三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