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鱉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ˊ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22
  • 漢語拼音 biē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ē
解釋:
  1.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像龜,背甲圓形,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 △團魚、甲魚、王八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ē
解釋:
[名]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供食用,甲殼可入藥。也稱為「團魚」、「甲魚」、「王八」、「黿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偏好溪流、湖泊等環境,野生的已不易看見,人工養殖的較多。肉食為主,以魚、蝦或水棲昆蟲為食,胃內偶可發現水生植物的種子。一般在4-7月生殖,每個生殖季可生2-5窩,每窩可產15-28個蛋,呈圓球型,約2個月孵化。
知識 1:
流動水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鱉
中文亞目名: 隱頸龜亞目
中文屬名: 鱉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龜鱉目
中文科名: 鱉科
中文綱名: 爬蟲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Cryptodira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Pelodiscus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Chelonia
拉丁科名: Trionychidae
拉丁綱名: Reptilia
拉丁門名: Chordata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i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甲魚。爬蟲類動物。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可食用,甲殼可入藥。
音讀: pi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魚名。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似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供食用,甲殼可入藥。《說文解字.黽部》:「鱉,甲蟲也。」《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亦稱為「團魚」、「甲魚」、「王八」、「黿魚」。

2. 蕨菜。《爾雅.釋草》:「蕨,虌。」清.郝懿行.義疏:「《釋文》:『虌,亦作鱉。』葉初出鱉蔽,因以名云。」

3. 憋氣。同「憋」。宋.黃庭堅〈少年心.見說那斯脾鱉熱〉詞:「見說那廝脾鱉熱,大不成我便與拆破。」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直這等鱉殺我也。」

注音: ㄅㄧㄝ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團魚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