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痔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ˊ
部 + 6 畫 = 11 zh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因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突出物的一種疾病。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中帶血及排便時劇烈疼痛。 △痔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名]
病名。由於肛門或直腸末端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塊物。主要分內痔、外痔兩種,症狀為便血、疼痛。也稱為「痔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直腸末端或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的突出物,會造成疼痛及血便。
    例如:痔瘡 tī-tshng、外痔 guā-tī。
同義詞: 外痔、痔瘡、內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外痔痔瘡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