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身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惠邦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安身論〕為晉朝潘尼所著。〔晉書〕記載:「尼字正叔,少有清才,與(潘)岳具以文章見知。性靜退不競,唯以勤學著述為事。著有安身論以明所守。」尼為潘岳之從子(姪子),於太康年間舉秀才,為太常博士,歷任宛令、尚書郎、著作郎,以協助討逆封安昌公,累官至侍中、祕書監。
  潘尼在〔安身論〕中,開宗明義地從道家「無私、寡欲」的觀點提出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法。「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志,存志莫重乎無私,無私莫深乎寡欲。」此為全篇立論之所在。尼認為人生一切憂患的到臨必「生於自私,興於有欲」,私欲濫行為社會爭、亂、伐、怒之源。所以講道德對內要「釋自私之心,塞有欲之求,杜交爭之原,去矜伐之態」;對外的行為則要「不妄動、不徒語、不苟求、不虛行」。用這種消極而順乎自然的策略才能達到所謂「御一體,牧萬民,處富貴,安貧賤」的道德修持,此亦道家「無為而治」之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身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