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息尚存 - 教育百科
ˊ
ˋ
ˊ
  • 漢語拼音 yī xí shàng cú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 xí shàng cún
解釋:
還有一點氣息存在,表示已到生命的最後階段或還活在世上。《論語.泰伯》:「死而後已」句下宋.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一息尚存,且得重返故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息尚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還有一口氣息存在,指仍活在世上。語出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泰伯》。
典故說明:
《論語》裡面曾經記載,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對人慈愛。」可知「仁」是一種寬厚善良的德行,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包含禮、信、智、孝、勇等各種德行,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成為維繫家庭、社會的力量。而在《論語.泰伯》記錄了曾子(曾參,孔子弟子)一段勉人立志行仁的話,提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文中認為讀書人必須使心志寬廣堅忍,因為他擔負著重責大任,而且路程極為遙遠。以行仁為自己的責任,還不沉重嗎?一直到死才會停止,還不遙遠嗎?宋代理學家朱熹為《論語.泰伯》作注時,更進一步闡釋仁是所有道德價值的總合,一定要隨時身體力行,這就是所謂的責任重大;只要還有一點氣息存在,意志就不能稍稍懈怠,這就是所謂的路程遙遠。後來原文中的「一息尚存」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仍活在世上。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指仍活在世上。
例句
  1. 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該為理想奮鬥不懈。
  2. 只要一息尚存,我們就會堅守陣地,奮戰到底。
  3. 救難人員冒著危險,從斷垣殘壁中搶救出多名一息尚存的兒童。
  4. 不顧老人家一息尚存,兒孫們竟在病榻前為了財產爭吵不休,實在令人氣憤。
  5. 這隻擱淺的鯨魚被發現時一息尚存,雖經眾人全力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存活下來。
書證:
01.元.蒲道源〈教授陳先生傳〉:「一息尚存之前,念念於斯文,未嘗少廢。」
02.明.章潢《圖書編.卷一五.孟子.立命》:「日新又新,一息尚存,罔敢懈耳。」
03.《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一息尚存,且得重返故鄉。」
04.《施公案》第五一五回:「一息尚存,皆可為善;回頭是岸,福德在人。」
05.《品花寶鑑》第五七回:「你三將出馬,敗了八陣,雖不算全軍覆沒,也不過一息尚存。」
06.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狀似斑貍之獸》:「忽有一穴,見有尾修喙尖,狀如斑貍,長可逾尺,一息尚存之獸,踡伏其中。」
07.清.張勇《張襄壯奏疏.卷五.奏為臣病已危萬難供職特舉賢能懇允代任無誤巖疆事》:「臣雖一息尚存,亦不過奄奄待斃而已。」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