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泥流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ní li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 liú
解釋:
為土、石和水的混合體,常因暴風雨發生而有如混凝土般沿著河谷向下流動,密度大且流速較土流快。泥流多沿河谷或河床中進行,在高山區或乾燥至半乾燥氣候區較多,有時也會挾帶大塊礫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泥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dflow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流動性泥土沿斜坡向下崩移之現象,稱為泥流。常見於山區,泥流生成的先決條件為陡坡、間歇而充分的雨水供應及植被稀少。主要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
1.半乾燥形泥流,於雨季時形成。2.高山形泥流,雪融時形成。3.火山形泥流,火山噴發時形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泥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mudflow
作者: 洪如江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常發生於平緩(5°至20°)之裸露土坡,因地表下之淺處有一含水細沙夾層,或因緩坡受久雨滲水作用而全面軟化,終於產生流動;或因坍方再受大量雨水與地表水之沖刷,而產生流動。流動速度由甚為緩慢(例如每年數公尺至數十公尺)、緩慢(每天50公分左右)至相當快速者。
  裸露土坡,坡面無植物保護而表土已呈微裂者,特別容易發生土流,滑動體之長/寬比有低至五者,有高達二十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泥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