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測量指數 - 教育百科
社 | |
交 | |
測 | |
量 | |
指 | |
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ciometric Index |
作者: | 王秋絨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交測量指數是用來描述團體中人際關係親疏程度的量化資料;依據社會測量互選與互斥的次數,一方面可了解個人在團體中被接受與被排斥的情形,一方面也可了解團體的凝聚力。前者包括個人受選地位指數、受斥地位指數;後者包括團體凝聚指數、對所屬團體的親近率、成員間彼此的吸引率及排斥率。 社會測量學源自法國人口學家寇斯特(A. Coste)於一八八九年出版的〔客觀的社會學原理〕(Les Principes d'une Sociologie Objective)一書,原為研究人口現象的指數。後來美國精神分析學者莫瑞諾(J.L. Moreno)於一九三四年的〔誰將生存?〕(Who Shall Survive?)一書中再次提出;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量化處理。 莫瑞諾指出團體成員之間相互的吸引與排斥是代表團體的實質所在。了解了成員之間的親疏關係,就可對整個團體瞭若指掌。要了解成員的親疏關係,莫瑞諾主張以某些活動當準據,然後詢問受試者喜歡或不喜歡與那些人共同從事該活動。受測者並可按照喜歡的程度,依次列出三至五名最樂意或不樂意共同從事該活動的成員。但有些學者如艾恩(E. Eng)、傅蘭奇(N.L. French)則主張不要限制選擇的數目。 如果問團體成員你最喜歡與那三個人一起去郊遊?最不想與那三個人一起去郊遊?依據成員互選的數量,則可計算某個人的團體人際地位與團體的凝聚程度。代表個人的團體人際地位的有個人受選地位指數與受斥地位指數。 受選地位指數的算法為: 個人被選的總次數/(團體總人數─1) 受斥地位指數的算法為: 個人被斥的總次數/(團體總人數─1) 了解團體成員的凝聚力所代表的四個指數算法如下: 1.團體凝聚指數: 團體中互選對數/團體中可能的互選對數 2.對所屬團體的親近率: 成員對所屬團體的選擇總數/總選擇數 總選擇數=成員對所屬團體的選擇總數+對外團體的選擇總數 3.成員間彼此的吸引率: 總選擇數/(總選擇數+總拒斥數) 4.成員間彼此的排斥率: 總拒斥數/(總選擇數+總拒斥數) 上述社交測量指數的施測及統計方法都簡單易行,所費的時間很短。此種方法廣為團體工作者及教師用來了解成員的人際關係、團體的凝聚力,依據個人人際地位指數及團體凝聚指數,可診斷個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及團員親密的程度,以為協助個人發展人際關係及團體凝聚力的參考。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交測量指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