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相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biàn xià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àn xiàng
解釋:
  1. 本質沒變而外在形式或方法改變。
    【例】變相加價、變相剝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變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àn xiàng
解釋:
1.本質沒變而外在形式或方法改變。如:「變相加價」、「變相剝削」。
2.經過變化後,產生的許多不同的相貌、型式。《老殘遊記》第一一回:「又因這感動力所及之處與那本地的應動力相交,生出種種變相,莫可紀述,所以各宗教家的書總不及儒家的易經為最精妙。」
3.將佛經描述的故事,圖繪成畫,以便傳播佛法。變相曾流行於古印度及中國六朝、隋、唐之際。《五燈會元.卷一.弘忍大滿禪師》:「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變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變相是以佛經故事為題材之繪畫。主要內容有三類:(1)描繪佛經所述極樂世界或西方淨土的景象;(2)依佛經本生經部所載佛陀過去無數世歷劫因緣,繪製成圖,如敦煌壁畫中的〔尸毗王本生圖〕,畫尸毗王割肉飼鷹以救鴿子的故事;〔薩埵那太子本生圖〕,以連環畫形式,描寫薩埵那太子投身飼虎的故事。尸毗王、薩埵那太子皆為佛陀之前生;(3)依原始佛傳,繪釋迦牟尼平生故事,如敦煌壁畫中有〔出遊四門圖〕,描繪釋迦為太子時出門分別見生老病死四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個性、嗜好等完全改變。
  2. [[動] ] 舉止違背常情。
同義詞: 變款、反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變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變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