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劑量效應關係 - 教育百科
劑 | |
量 | |
效 | |
應 | |
關 | |
係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ose-Effect Relat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劑量多寡與所測得輻射效應大小之關係。生物學上所測得的效應,是多種致因綜合影響的結果,而在輻射化學上,決定此關係之因素則相當簡單。通常生物效應的主要考量參數是總劑量、比較生物效應、接受劑量的部位,及輻射束所涵蓋組織的量。 常用的關係函數曲線有S型(sigmoid curve, S-shaped curve)、線型(linear)及線性-二次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等。線性為最簡單的模式,即假設生物效直接與劑量成線性正比,亦可再加上劑量底限(threshold)的假設,即劑量低於此限,則無輻射傷害發生,而造成可量測影響的最低吸收劑量為底限劑量(threshold dose)。線性-二次模式則是低劑量下適用線性,高劑量時則用二次模式,而線性及二次的效相等點稱為交叉劑量(crossover dose)。靶理論(target theory, hit theory)嘗試由微觀可簡易量測或模式可描述的細胞分子反應,來延伸詮釋身體巨觀的臨床病變。假設當輻射在細胞內某一關鍵點(“靶”,如DNA)產生游離現象,直接的傷害便可造成全身整體的生理反應;但某些傷害,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的“中靶(hit)”,才會導致生理反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劑量效應關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