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輻射傷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adiation Injur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游離輻射之作用,使生物的細胞與組織產生變化,導致細胞分裂受抑制、基因突變、組織破壞、以及死亡等。急性(acute)輻射傷害:指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曝露,也就是急性曝露後所產生的傷害,會在短時間內顯出。輻射病〔症候群〕(radiation sickness[syndrome])由於全身或其大部分受游離輻射的過量曝露而產生的症狀。早期的症狀為噁心、疲倦、嘔吐、腹瀉、血球改變、精神沮喪等,其後可能伴隨脫髮、出血、口腔與咽喉的發炎,以及全身無力虛弱。在嚴重的輻射曝露情況下,在二至四星期內可能便有生命危險。受到一次高劑量曝露後六星期仍倖存者,一般可望會逐漸復原。當病人接受輻射治療(如癌症病人)時也會有輻射病產生,特別是腹部受到相當劑量的病人,早期的症狀極為類似,通常在治療後幾小時內便會開使,也許在一天內便會慢慢減輕,對體質不佳或反應太激烈的狀況,可能需要改變療程甚至中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輻射傷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Radiation lnjuries
作者: 劉淑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放射性物質是多用途的,可在醫療、科技、工業等方面發揮其功能,但若使用不當或濫用,就很容易發生傷害,我們不可不慎。
  輻射來源:(1)自然輻射:陽光、土壤、空氣、水等;(2)醫用輻射:診斷及治療;(3)核子武器試爆落塵;(4)夜光錶、電視、煙霧偵檢器;(5)職業性暴露:X光操作員、焊接檢查員、核能發電相關工作。
  人體對輻射的敏感度:(1)高度敏感器官:骨髓、生殖器官、造血器官、淋巴腺等;(2)低度敏感器官:小孩比成人易受傷害。
  人體的傷害效應:(1)局部急性效應:①皮膚損傷,皮膚深層組織壞死、紅斑、脫毛;②消化管的上皮組織和骨髓的造血組織再生時會有畸型的情況;③傷害身體各系統的機能。(2)慢性效應:①皮膚潰瘍或癌瘤;②被照射到的器官或組織發生萎縮;③引發白內障;④致癌:骨癌、肺癌、血癌等;⑤引發再生不良性貧血;⑥減短壽命。
  被輻射傷害的急救:(1)維持呼吸道通暢,撤離至安全地區;(2)一面實施急救(謹防休克),一面求救;(3)若受汙染,用大量清水沖刷,並偵測是否有殘留;(4)頭髮、指縫、身體穴口處(口、鼻、耳)更需注意清洗;(5)全身沖洗後,敷上油性藥膏或冷霜,以防皮膚皺裂;(6)暴露在外的水及食物,切不可再食用。使用過的衣物應暫收存,去汙後再用或廢棄。
  預防方法:(1)少住地下室,減少高空飛行時間,以減少自然輻射;(2)盡量不作非必要的X光檢查和治療,操作員要有屏障;(3)以密封隔離或稀釋方式處理帶輻射的物質;(4)建立輻射監測制度及單位,並充實原子能委員會的人員及功能。充實個人防護知識及適當使用防護裝備;(5)輻射地區應加以管制及屏蔽;(6)國際通用的放射標誌為黃底印有紫色的推進器,加強全民教育認識,以遠離輻射物質。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輻射傷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radiation injury
日期: 1984年
出處: 保健物理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游離輻射之作用,使生物的細胞與組織產生變化,導致細胞分裂受抑制,基因突變、組織破壞、和死亡等現象。這些傷害可由輻射之直接或間接的作用而產生。傷害的情形如在早期出現,稱為早發性傷害;若需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有明確的徵象,即稱為遲發性傷害。前者之症狀為反胃、嘔吐、全身倦怠、白血球過多、淋巴球增加、白血球減少、皮膚之色素沈着、脫毛、和發生紅斑等;後者則為老化現象、患癌症、壽命縮短、惡性貧血、白血病、紅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皮膚皺縮、和發生白斑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輻射傷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