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在效度的威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reats to Internal Validity
作者: 王國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對於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否能歸因於實驗介入的把握程度,稱為內在效度。在實驗設計中,尤其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經常可能存在著很多外在的因素(即變項)影響著所獲得的實驗結果,這些外在的因素,即稱為內在效度的威脅。
  在實驗設計中存在著下列幾種內在效度的威脅。(1)同時存在的事件(history):在實驗設計中,與實驗介入效果同時存在的外在因素,而且此因素亦可能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我們稱此因素為同時存在的事件。(2)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es):在實驗設計中,當受試者未經由隨機的方式(如隨機抽樣或分配)而指定到實驗組或對照組時,極可能發生實驗介入前組別已存在著差異,所獲得的實驗結果可能是由於此差異所造成,就是所謂的選擇性偏差。(3)成熟的效果(maturation):係指在實驗過程中受試者個人因時間的因素而發生了改變,如熟悉了或疲倦了,而且此改變可能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4)測驗的效果(testing):在實驗設計中,研究者經常先進行前測(pretest),以便隨後與後測做比較,然而往往受試者會因做過了前測而有了經驗或熟悉,進而影響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即後測),此種現象稱為測驗的效果。(5)受試者的減少(attrition)或死亡(mortality):所謂的減少,係指在實驗過程中,由於受試者的流失(如過世、搬家、拒絕再合作或缺席等)而導致了組別間的實驗結果存在著差異。(6)測量工具(instrumentation)上的偏差:在進行實驗介入的評量過程中,觀察者、實驗者或研究者因測量工具的種類、計分或使用方式等不同而導致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有差異,此種現象即所謂測量工具上的偏差。(7)統計迴歸(statistical regression)現象:在實驗設計中選擇受試者時,假如研究者選取的受試者是具有極端的特質,如特別好或特別差,那麼在評量實驗結果(即後測)時,就可能因受試者是太好了已不能再好、太差了已不能再差而發生實驗介入效果不顯著,此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統計迴歸。(8)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在實驗設計中所存在的內在效度威脅因素(即以上七個因素),均可能互相混合或交錯的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這種現象就是因素彼此之間發生了交互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在效度的威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