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意分析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
作者: 朱經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語意分析法為奧斯古德(C.E. Osgood)所創,將兩個相對的形容詞如「好/壞」、「強壯/軟弱」、「被動/主動」放在一個量尺的兩端,而將其間分為七個等級,然欲用若干這樣的量尺去評量某些概念的語意。概念所指者,可以是具體的人、事或物,如「你的鄰居」、「你的老師」、「金錢」,或是抽象的事物如「聯合招生」、「男女合校」等。奧斯古德將語意分析所得的資料加以因素分析,認定語意分析主要包括三個因素,即評價(evaluation)、力量(potency)和行動(activity)。在實際應用時,可因研究目的而選定所要包括的因素數目,可以包括一個,也可以同時包含三個。但是習慣上,每一因素應採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量尺。語意分析法可應用在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文化比較研究上。其實施步驟甚為簡單,即使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亦不難了解其做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意分析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