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作用 - 教育百科
分 | |
類 | |
作 | |
用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lassification |
作者: | 王文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分類作用即將物體依其類似性(similarities)予以歸類之謂。 依照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傳統的分類研究,呈現予兒童若干類別物體(如不同大小、顏色、形狀之幾何圖形),並要求他們依相似性予以歸類。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發現三個發展層次。 第一層次:約四、五歲兒童典型上按相似性把物體選出並歸在一起。但是他們選用的標準侷限於一次比較兩個物體,取其相似性而作歸類。於是兒童同時會把黑圈與白圈(二者皆有圈)擺在一起;接著,可能加上白三角形和白圈(二者皆為白色);然後,可能置上灰三角形與自三角形(二者皆為三角形)。這是屬於配對類似性歸類。 第二層次:約在七歲左右,兒童典型上能依某一向度把相似物體聚集在一起,因此圓形擺在一起,三角形擺在一起等。此乃屬於依形狀分類;其他亦可依大小、顏色等分類。盡管如此,本層次兒童仍無法了解某類與其子類之間的邏輯關係,即無法了解種類內涵(class inclusion)問題。 第三層次:約在八歲左右,兒童不但能分類,亦能了解種類與其子類之間的關係,即可掌握種類內涵的問題。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類作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