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刖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ㄉㄠ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yu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è
解釋:
[名]
古代一種砍斷雙腳的刑罰。《漢書.卷二三.刑法志》:「刖罪五百。」
[動]
砍斷雙腳。如:「自刖而死」。唐.元稹〈出門行〉:「其兄因獻璞,再刖不履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斷也、絕也。《說文解字.刀部》:「刖,絕也。」清.段玉裁.注:「凡絕皆稱刖,故下曰:『刖鼻也。』。」《周禮.秋官.小司寇》:「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漢.鄭玄.注:「上服,劓墨也;下服,宮刖也。」三國魏.明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刖趾適屨,刻朋傷骨。」

2. 古代一種砍斷腳之刑罰。《漢書.卷二三.刑法志》:「刖罪五百。」《三國志.卷一三.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鍾繇》:「繇欲輕減大辟之條,以增益刖刑之數,此即起偃為豎,化尸為人矣!」《韓非子.說難》:「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唐.高彥休《闕史.卷下.軍中生餼》:「乃刑刖一足,屈於櫝中,縑袎麻屨,亦不削去。」

注音: ㄩㄝ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刖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