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刺激辨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imulus Discrimination
作者: 丁振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刺激辨別是指對不同的刺激要學會做不同的恰當的反應而言。在古典制約學習的實驗裡,貝爾(D.M. Baer)和福瑞爾(P.R. Fuhrer)一九六八年呈現兩種不同音調的聲音給受試者,以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皮膚電流反應(GSR)。最初兩種音調所引發的膚電反應強度都差不多,亦即有刺激類化的現象。實驗期間,每當第一種音調出現時,便給受試者輕微的電擊;第二種音調出現時,則沒有電擊。結果發現,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對第一種音調所產生的膚電反應之強度越來越大;但是對第二種音調的反應則越來越弱。受試者已學習刺激辨別。在操作制約學習的實驗裡,通常使用下列的設計來進行刺激辨別的學習:
  SD-R Sr+
  S△-R Sr-
如綠燈出現時(SD),如果老鼠壓桿(R),就呈現正增強物(Sr+)予以增強;如果紅燈出現時(S△),如果老鼠壓桿(R),則不呈現正增強物,以便消弱壓桿的反應,或者呈現嫌惡刺激(Sr-),以懲罰壓桿反應。到最後,老鼠便學會只有在綠燈亮時壓桿,紅燈亮就不壓桿,即是老鼠學會刺激辨別。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刺激辨別的例子。如兒童學會在過馬路時,紅燈時停下來,綠燈時才通行。刺激辨別對個體的學習非常重要,因為透過刺激的分辨,學習才能愈分化、愈精緻細密。研究者發現,刺激辨別的難易受刺激顯著程度(刺激間的差異愈大,愈容易)、刺激元素的多寡(愈多愈容易)、有無過去學習等因素所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刺激辨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