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動力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inetic theory
作者: 裴呈志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動力論又稱氣體運動論,它初期的發展,可謂始於十八世紀初季的伯努利,其出發點是氣體由分子構成的假說,而認為所有物質的熱現象是由組成物質結構的原子或分子的熱運動之表現。它可以說是統計力學的前身。這個理論認為宏觀物質是由大量的微粒(分子或原子)所組成,微粒間(即分子或原子間)存在一定空隙。分子或原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這種力使物體中的分子或原子形成某種規則的分布,同時分子或原子也因熱效應而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這兩種相互對立的作用構成了物質熱運動狀態變化的內部依據。以此概念為出發點,用古典力學和統計方法來闡明物質熱運動的性質。
  運用分子運動論可以圓滿地闡明氣體的性質和行為。例如氣體對容器的壓力是大量氣體分子碰撞器壁的結果;氣體溫度的升高和分子的平均動能的增加有關等等。氣體分子運動論還初步揭示了氣體中的輸運過程-擴散、熱傳和內摩擦的本質,並定量地解釋了輸運過程的實驗定律。氣體分子運動論的成功促進了統計物理學的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動力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