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鈣土化作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lcific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壤的鈣土化作用主要發生於少雨區,故植生多為草原或灌木,土壤母岩則以含鈣較多的地層較易發育。主要原因是由於雨量不大,故在岩石風化過程中,所生成的Ca2+,Mg2+,K+,Na+等離子,常以碳酸鹽形式被淋溶至表層下。Ca2+為主要的離子,形成聚鈣土,主要的聚鈣土有(1)黑鈣土,係由於草類生長茂盛,有機質豐富而使表層呈深黑色,故稱為黑鈣土;(2)栗鈣土,由於有機質含量較少,土層呈栗色;(3)棕鈣土為棕色表土,下部過渡為白色石灰層;(4)灰鈣土呈淡灰色表土;(5)漠鈣土,生成於乾燥氣候下,呈淺灰色或淺棕色,而缺乏有機質之土層。
  發生鈣化作用的因子有
  (1)降水量不多
  (2)植被為草原或灌木
  (3)地形為排水良好之高地
  (4)鈣質較多之母質易發生
  此一作用通常發生於雨量不多之乾旱地區至半濕區。由於雨量不多,淋溶作用輕微,甚至不發生向下層移動的洗入作用,可溶物質皆自土壤剖面上層中移出。以K、Na鹽類較易流失,而Ca、Mg鹽僅能洗至亞表土中,多以碳酸鹽狀態積聚,其所組成之聚鈣層常為降雨的滲漏停止處,再加上Ca2+與Mg2+存在,更增加碳酸鹽類的積聚,易生成聚鈣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鈣土化作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