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而能約 - 教育百科
博 | |
而 | |
能 | |
約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博而能約」源於孟子所主張的「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南宋朱熹亦曾提出讀書要由博入約的步驟,對此特別充分加以論述。清代學者章學誠(1738~1801)又提出「博而能約」,指讀書求學應當注重博學,進而把廣博的知識,蘊釀統整為精要而有系統的心得;可說是傳統儒家對讀書求學的一般看法。 章氏認為讀書求學有「功力」和「學問」這兩個層次或階段;「功力」是指知識的累積,「學問」是指個人基於學識而形成的思想。讀書求學應從「功力」出發,由努力成為習慣性的努力不懈,所學自然基礎穩固,「功力」增進。但「功力」並不等於「學問」,必須把「功力」統整、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才成為「學問」。把「功力」內化為「學問」的方法,關鍵在於所學必須符合個人性情,合乎性情,能樂在其中,浸潤深沈,所獲心得亦切近而實在,化為個人思想內容。由這點來看,所謂博學,並不指漫無方向的學習,而是以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為準,盡可能多接觸與自己資性相近的學說,效法與自己性格相近的先哲,藉此把學術思想融進自己的心靈,才成為自己的「學問」。詳細的論述見章氏所著〔文史通義.博約〕三篇。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博而能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