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含水層 - 教育百科
ˊ
ˇ
ˊ
  • 漢語拼音 hán shuǐ cé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shuǐ céng
解釋:
具有良好孔隙率及滲透度的岩石或土壤,儲存豐富的地下水,可供取用。如砂岩、石灰岩等都是很好的含水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含水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quife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是指地下岩層中含有水,並能夠使水在該岩層中流動,而且其水量足夠經濟利用之含水地層。
  地層中含水量的多寡與土壤孔隙度有關,但是孔隙度大卻不一定是有效的含水層,因為土壤中小孔隙中保留的毛管水相當多,所以含水層的吐出水量(specific yield)才重要。若含水層是由細粒的黏土組成,則其比出水量小;反之,若是由粗粒的砂或礫組成,則是良好的地下含水層。
  有時地層中雖含有水,但是卻無法流通,而且又沒有經濟利用價值者,這種地層稱為微水層(aquiciude)。若地層中缺乏孔隙,或孔隙之間彼此沒有相關的孔道,因而無法保有水分者,稱為無水層(aquifug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含水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aquifer
作者: 許銘熙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豐富含水量之地下土層中,若其土層具有良好之透水性,則地下水可在土層中自由流動,此類土層可適合鑿井以供抽取地下水利用,此土層稱為含水層。
  一般之含水層常由非經壓縮之砂岩或礫石層所組成,部分為石灰岩含水層,含水量均非常豐富。在含水層下方通常有一層不透水層,以減少含水層中往下層滲漏之水量。含水層又可依其水壓之受力狀況分成受限含水層與非受限含水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含水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