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假面啞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mming Play
作者: 謝庭菊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英格蘭的鄉村可以看到這類的表演,用以慶祝某些已不再含有原意的節日。「啞劇演員」與「沈默」這兩個專有名詞,源自於不確定的出處,也許是從埃及的「Munmia」(亡者的肖像),或者與木乃伊(再製的肖像)有關。羅馬人曾有一種祭祀,由亡者的親人攜帶亡者的肖像遊行,甚至有時候還將它保留在家裡。英國倫敦仍保有這樣的傳統,當君王駕崩後,製作了他的肖像,穿著他在位時的衣裝,並保留在西敏寺(Westminster)的愛司理普教堂(the Islip Chapel)中,直到伊莉莎白時期仍維持著這樣的習俗。這些啞劇本來是與新年節慶相關連,後來是與復活節等特殊的日子有關。大部分的節日都會上演一齣戲,戲的內容包括: 一位神選的國王,有時候是皇后。 一位愚人。 醫師或魔術師。 劍舞者,一起重複著,從一到六的數數。因此,這類劇種一方面與劍舞〔見Sword Dance〕有關,一方面與摩里斯舞〔見Morris〕或牧瑞斯舞(Mures)的舞者有關;雖然其他的兩種都是儀式,但它可能還是具有神話性的。啞劇應該也跟傳統的祖先人樣模型有關,繼之而起的是名人的仿製蠟像,直到現在還在一些地方展示。中世紀的天主教堂經常製作被通緝的叛徒遭火刑的圖像;但是這些事件只是儀式,並不是啞劇。所以,儀式是真實且現行的;戲劇是模仿、或神話的呈現。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假面啞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