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句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句教是陽明學說中的「究竟話頭」。這四句教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如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教中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是指心體是道德之根,價值之源,是純粹至善的;也指人的本心。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是指心意發動時,其本乎天理良知者,自然向善,如受人欲私念障蔽,則不一定為善,甚且為惡。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是說知善知惡,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是順乎天理的良知,是先驗的,不假外求的。第四句「為善去惡定格物」,陽明解釋格物之格為正,格物即端正我心意所在的事物,務使意念皆能純正無邪,所謂「正其不正,以歸於正」,就是要做正心誠意的工夫,而不自昧於良知,不違背自已的良心,擴充天理天德,摒除私欲惡念;也就是產生道德意識的自覺,其著力點及工夫,是要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窮理致知,躬行實踐。
  四句教的主旨,在於貫徹〔大學〕之道,實現聖賢之教,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大學〕所講明明德,也就是致良知,使人人發揮善良之人性,人人為善去惡,達到家齊、國治、天下平,共同建立孔子所謂的大同世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四句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