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回回國子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回回國子學是元代設置的回回文學校。回回,在元代是指遷居中國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是現代回族的先民。回回文,又稱「亦思替非文」,後人考證為波斯文,一說為粟特文。由於回回人善於經商,回回文字便於關防取會數目,有其實用價值,故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尚書省奏陳,說明「亦思替非文」(即回回文)便於商賈使用,而翰林院有一名叫「盆福的哈魯丁」的人精通回回文學,請上授予翰林學士的職位,教導回回文。於是同年即設置回回國子學於國都,入學者包括公卿大夫或富民之子弟。至仁宗延祐元年(1314),復倣儒學之例,設立回回國子監,並設監官,專管回學行政事務。泰定二年(1325),有學官及生員五十餘員,皆給廩饍。百官庶府需要回回文之翻譯人才時,即可從該學選取充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回回國子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