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垃圾考古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arbage Archaeolog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垃圾考古的興起乃一方面企圖瞭解各種物質的「生物分解度」,另一方面則企圖瞭解人們的生活方式,因為垃圾不僅是物質遺產,而且也是人們生活世界的縮影。而對研究者而言,更重要者乃是:垃圾比人更誠實。
  1970年由A.J. Weberman首創垃圾學(Gabology)在明星及名人的垃圾堆中找東西。美國FBI及國內調查及環保單位亦由垃圾中尋找相關證據。1973年起,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系展開一系列的垃圾調查及考古工作,其中垃圾考古工作始於1987年,其以分層採樣之方式來鑽探,例如紐約Fresh Kills掩埋場之考古時。如果將考古的範圍擴大則新鮮垃圾皆屬其範疇。新鮮垃圾之調查則為另一大項,依亞大模式,其設計之調查表有10大類150小類。
  國內垃圾考古首見於1992年,由新時代基金會赴內湖垃圾場挖掘,結果發現二十年前的報紙仍清晰可見,並未生物分解,另外發現醫院的裝血試管,有牙印的牛排等。而新鮮垃圾的調查除了傳統的乾基、濕基或物理、化學成分外,亦有社會人類學式的調查。筆者對農村、漁村及都市型社區的調查也發現:(1)南部垃圾仍有大量的六合彩簽單,證明中國人「賭性堅強」;(2)各地垃圾皆有「拿而不用」的藥品,證明「公保及勞保必虧」;(3)都市人可稱之為「文明的野蠻人」,因為其垃圾中的物質「生物分解度」相當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垃圾考古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