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情境領導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情境領導理論是領導權變研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理論體系。此一理論係由賀塞(Paul Hersey)和布蘭查(Kenneth H. Blanchard)所提出,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一種領導型式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無往而不利的。領導有否效果,端視領導型式是否能與領導情境相配合而定,其配合情形如附圖所示。
  
  情境領導中的「情境」,是指組織成員對其所從事特定工作的「準備程度」(readiness levels),而成員的準備程度係決定於成員承擔該項工作的能力、意願。能力是指知識、經驗和技巧,意願是指對該項工作的投入、動機或自信程度。
  情境領導中的「領導型式」有二:「任務行為」和「關係行為」。任務行為係指領導者就某一特定工作由誰來做、做什麼、如何做、何時做,以及何地做等,做一明確的指導。關係行為是指導者所表現的雙向或多向溝通行為,包括傾聽、協助、支持等。
  成功的領導型式必須配合成員的「準備程度」。如果成員承擔責任的能力低、意願不高或缺乏信心時,則宜採用高任務低關係的領導型式,即「告知型」(telling)領導。如果成員承擔責任的能力低、意願高或自信心強時,宜採用高任務高關係的領導型式,即「銷售型」(selling)領導。在成員承擔責任的能力高、意願低或缺乏自信時,宜採用低任務高關係的領導型式,即「參與型」(participating)領導。在成員承擔責任的能力高、意願高或自信心強時,則宜採用低任務低關係的領導型式,即「授權型」(delegating)領導。
  為了增進領導效能,領導者在決定領導型式時,應先測量組織成員對其所從事特定工作的準備程度;其次再依成員的準備程度,採取適當的領導型式。此外,領導者也應努力提升和發展成員的準備程度,一旦成員的準備程度改變時,領導者應該有所回應而調整領導型式,例如對一位新進但頗富教學熱忱的老師,校長應採用銷售型的領導,等到這位老師的教學能力日趨於成熟時,校長再逐步改採參與型、乃至授權型的領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情境領導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