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環蝮鯙 - 教育百科
多 | |
環 | |
蝮 | |
鯙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多環蝮鯙 |
英文名: | Echidna polyzona |
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部較短,下頜較上頜為短;嘴角呈黑色,前鼻管呈淡黃色。脊椎骨數120-125。小型魚身被 25-30 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環帶間的底色為乳白色;隨著成長,環帶間的魚體底色逐漸摻入黑褐色的細小斑點,以致魚體環帶逐漸模糊,最後只剩尾部後端的環帶能看得清楚。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台灣各地礁岸均可見。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inged Moray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Echidna polyzona (Richardson, 1844) |
|
形態: 吻部較短,下頜較上頜領為短;嘴角呈黑色,前鼻管呈淡黃色。小型魚身被25~30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環帶間的底色為乳白色;隨著成長,環帶間的魚體底色逐漸摻入黑褐色的細小斑點,以致魚體環帶逐漸模糊,最後只剩尾部後端的環帶較為清析。體長可達60公分,一般常見者為20~55公分。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由非洲東岸至夏威夷間的熱帶海域,常見。在台灣多見於基隆、澳底、南方澳、成功、台東、綠島、蘭嶼、貓鼻頭、恆春、小琉球及澎湖等地。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小型個體經常可在潮池中被發現。性貪食,以螃蟹、蝦蛄等甲類殼為主食,也吃魚類,胃部經常飽含餌食。小型個體性情羞怯,可多尾聚集。雌魚在體長30公分以上即可成熟、產卵。 |
|
利用: 體型較大者可烹調食用,體型小的活魚可飼養觀賞。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海鰱亞組(Subdivision Elopomorpha) |
|
目: 鰻鱺目(Ordre Anguilliformes) |
|
亞目: 海鱔亞目(Suborder Muraenoidei) |
|
科: 鯙科或海鱔科(Family Muraenidae),Moray Eels,Moray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多環蝮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