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ional Ballet of Canada
作者: 尹曼娜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由希麗亞.法蘭卡(Celia Franca)於1951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成立。其目的是要把它建立為一支古典芭蕾舞團,演出傳統古典作品及當代作品;更鼓勵創作與加強本土編舞家的培育。該團於1951年11月12日於伊頓劇院首度公演,演出舞碼為《仙女們》(Les Sylphides)及取材自「伊果爾王子」的《波洛夫茲舞》(Polovtsian Dances)。1970年應邀參加於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演出,1972年,第一次巡迴歐洲,在英格蘭、蘇格蘭、法國、比利時、摩洛哥、瑞士、德國演出。同年,該團邀請俄籍芭蕾男星紐瑞耶夫(1938-1993)演出其作品《睡美人》。1976年葛蘭特(A. Grant)被聘為該團藝術指導,他鼓勵舞團優秀男舞者庫德爾卡(James Kudelka)與帕沙拉(Constantin Patsalas)為該團創編芭蕾,以拔擢及培養本土優秀人才。1983年,傳奇性人物布倫(Erik Bruhn)繼任藝術指導。在他的指導下,「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在國內外皆被譽為世界級的芭蕾舞團。布魯恩為該團添加的舞碼,包括了《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得洛希耶(Desrosiers)的《藍蛇》(Blue Snake)、泰特利(G. Tetley)的《愛麗絲奧尼津》。1986年布倫猝然逝世後,由維爾德與瓦利士擔任副藝術指導,翌年,二人被聘為藝術指導。1989年七月一日由安德森(R. Anderson)接任藝術指導一職,維爾德小姐則被聘為副指導。在他的任內,該團的舞碼已添加了《馴悍記》、《巴基達》、《葉正枯黃》、《特洛伊遊戲》、《與羅拉暫別》、《Steptext》和《第二細節》等名作。
參照: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2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