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維洛波娃,妮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yroubova, Nina (1921-)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芭蕾舞者,她生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古爾左夫(Gurzuf),三歲到法國,母親伊恆娜.維洛波娃(Iréne Vyroubova)為其啟蒙老師,曾受教於奧嘉.佩歐布拉金斯卡(Olga Préobrajenska)、塔堤娜.葛索夫斯基(Tatiana Gsovsky)、陸伯夫.艾果洛瓦(Lubov Egorova)及維拉.崔菲洛瓦(Vera Trefilova)門下。她早年曾在電影《西米耶的骷髏聖地》(Calvaire de Cimiez)中擔任跑龍套角色。1939年在蝙蝠舞團(Chauve-Souris)首次獻藝,1940年後,陸續的在波蘭芭蕾舞團(Les Ballets Polonais),巴黎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de Paris)中演出。二次大戰結束後,她加入香舍里榭芭蕾舞團(Ballets des Champs-Elysees),從此,開始了她燦爛的舞蹈名星生涯。當時她在羅藍.培堤(Roland Petit)所編的《市集賣藝者》(Les Forains, 1945),特別是維克多.葛索夫斯基(Victor Grovsky)所改編的《仙女》(La Sylphide)中有著精彩的演出。接著離開舞團到倫敦另闖天下,受到英國人相當的愛戴。1949年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為她敞開大門,以大名星之姿,她陸續的演出《吉賽兒》(Giselle)、《海市蜃樓》(Les Mirages)、《天鵝湖》(Le Lac des Cygnes)、《幻想的婚禮》(Les Noces Fantastiques)、《白雪公主》(Blanche Neige, 1951)、《哈姆雷特》(Hamlet, 1959)等舞劇。1956年她應聘到嘉尼葉皇宮劇院演出(Le Palais Garnier),同時她也在居瓦伯爵(Marquis de Cuevas)所主持的大芭蕾舞團(the Grand Ballets)演出安娜.李嘉都(Ana Ricardu)所編的《伊內.德.嘉斯透》(Inez de Castro, 1952),以及《永恆的悲歌》(Chanson de l´Eternel Tristesse, 1957)。從1962年開始以客座舞星之姿,在歐美各大舞團演出。她所詮釋的《吉賽兒》使她晉升於世界超級舞蹈家之一,其深刻的演出令觀眾久久難忘。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維洛波娃,妮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