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未完成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complete Nature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的「未完成性」是杜威(John Dewey)的主張。他認為人一誕生就開始發展,這種發展是繼續不斷的。當人出生以後,便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裡,因此兒童與成人有密切關係。因為兒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生活的能力,必須由成人來照顧,兒童也在這時間裡學習,尤其是語言方面。兒童在發展過程中處於「未完成的狀態」,顯示出兒童沒有生活能力,或者說還沒有特殊化。
  由於人的發展是處於「未完成的狀態」,所以會產生兩種混合的狀況:(1)繼續受環境的影響(被動的);(2)自己與環境發生交互的作用(主動的)。
  人的「未完成性」有下列的意義:
1.表示人尚未成熟,尚有發展的可能,如果發展已成熟,就是具有完成性,改變就不容易。2.表示人具有可塑性,在未完成的狀態中,還可以接受陶冶。3.表示人在從未完成(未成熟)達到完成(成熟)的過程中,帶有努力的成分,即努力有助於完成的早日到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未完成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