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少棘簑鮋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少棘簑鮋
英文名: Pterois paucispinula
描述:
背鰭硬棘 XIII,軟條 10;臀鰭硬棘 III,軟條 6;胸鰭軟條於體側各18枚;縱向鱗列50;具孔側線鱗 24以上;側線上部鱗 8;側線下部鱗 13;第六背鰭棘基與側線間鱗列 7;最後背鰭棘基與側線間鱗列 8;背鰭前鱗列數 7;鰓耙4+ 11 = 15。體頗側扁,體高略短於最長背鰭棘。體側被櫛鱗;胸鰭基和腹側被圓鱗;吻部與上下頜未被鱗。上頜骨後緣延伸至眼中央的同一垂直線上。鋤骨約有5排錐形小齒,略成V形;無腭骨齒。吻端有三條短鬚,前鼻孔與下膜管後緣相連處有一觸鬚;上眶骨觸鬚頗長,其長度為眼徑的1.4倍;每邊各有4分支。眶上另有一小皮瓣;前鰓蓋後緣有兩個圓形皮瓣;淚骨腹緣前部有一條短鬚,其長度幾乎與前鼻孔的觸鬚等長;淚棘後端有一圓形皮瓣;頭與軀幹無其他皮瓣。鼻棘結構簡單,無中央眼間稜,眼間稜不明顯,眼間隔頗長,約有三分之一眼徑的長度延伸至頭部背側上方;眶前具有兩棘突;上眶棘結構簡單,上覆表皮。眶後棘呈扇形,具有7個棘突(右邊有5個);冠狀棘與鼓室棘簡單;枕骨部幾近平坦,周邊無稜;頂鼓與蝶耳骨棘具有2-4個棘突;後眶部無棘或感覺管;後下顳棘具有3個皮突;上匙骨棘有3個棘突;側淚棘具有2(1)個皮突;無前淚棘;後淚棘平坦,寬板形,具有1(2)棘突,其尖端被覆表皮;眶下骨有16(13)棘;眶前有3棘,各棘幾乎等長,最下棘平坦;無鰓蓋棘。新鮮時之體色(依據標本新鮮時之照片):頭與體背側呈紅白色,腹側呈淺白色。頭部有四條紅棕色橫帶; 最前端橫帶位於吻部,從眶部前腹緣延伸至淚骨腹緣。第二條橫帶從眼眶腹緣延伸至上頜骨上緣;第三條橫帶從眶上鬚基經眼部延伸至下鰓蓋;第四條橫帶為跨越於頸背之鞍狀班;體側面約有16條橫帶,延伸於背鰭和臀鰭軟條薄膜上。上眼鬚呈橘紅色,具有4條紅褐色橫帶;眼眶表層上的皮芽(瓣)呈深紅色;其他頭部上的皮芽(瓣)呈淡紅白色。背鰭棘有2至5條紅棕色橫帶;軟條上有黑色斑點。臀鰭軟條為半透明,軟條上有45個黑色小斑點。尾鰭半透明,軟條上有86個黑色斑點。胸鰭膜呈橘紅色,其末梢呈淡褐色,具有17個紅棕色斑塊。
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從東非東海岸至新喀里多尼亞和日本南部等海域。臺灣分布於西南海域,為2011年發表的新紀錄種(KAUM-I. 39268)。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