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處理層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vels-of-Processing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處理層次係由柯雷克(F.I.M. Craik)與洛哈特(R.S. Lockhart)於一九七二年所倡導的理論,強調人處理資訊所顯示的彈性。他們假定:知覺刺激可分析成各種不同的層次。最初的層次,係根據外表或感覺的特徵,如明暗或高低程度;稍後的層次依據意義予以分折。當人依據意義從事分析時,可能考慮到其他有關的意象、聯想、以及與該刺激有關的過去經驗。處理的層次愈深入,愈能引起較佳的回憶。
  柯雷克與洛哈特也討論有關複誦(rehearsal)的問題。他們提出兩種複誦,一是維持性複誦(maintenance rehearsal),也稱第一類型複誦,僅在重複早已實施的那一種分析。另一是精緻性複誦(elaborative rehearsal),也稱第二類型複誦,將刺激作較深入、有意義的分析,如當人見到「書」字時,僅複誦該字的聲音,即屬維持性複誦,若藉此思考書的意象、或書與另一個字的關係,則為精緻性複誦。維持性複誦較為膚淺,對回憶幫助不大;精緻性複誦屬於深度處理,對回憶幫助較大。
  巴德雷(A.D. Baddeley)對處理層次論批評最烈,認為欲執行有關處理層次的研究,有其困難。理由是處理的深度缺乏獨立、客觀的標準。人若將外表的編碼視為膚淺的處理,將語意編碼視為深度的處理,似乎是出自個人直覺的感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處理層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