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氏小雨蛙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俗名:粗皮姬蛙。本種數量稀少,零散分布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在嘉義、恆春半島及墾丁國家公園等地均有紀錄;也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各省及中南半島等地。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5~6月為高峰期。相近種類比較:小雨蛙及黑蒙西氏小雨蛙皮膚光滑,沒有疣粒。小雨蛙及史丹吉氏小雨蛙指趾間無吸盤。
知識 1:
肉食性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巴氏小雨蛙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兩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狹口蛙科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中文綱名: 兩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LISSAMPHIBIA
拉丁科名: MICROHYL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兩棲類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中文目名: 無尾目
拉丁目名: ANURA
中文亞綱名: 平滑兩生亞綱
拉丁綱名: AMPHIB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巴氏小雨蛙
英文名: Microhyla butleri
描述:
巴氏小雨蛙的皮膚粗糙,散佈許多小顆粒,所以又稱為粗皮姬蛙。體長約2到3公分,背部灰色,有大塊深色鑲淺色邊的花斑。體側各有一行黑色斑點,和背部大塊花斑平行。四肢背面有黑色橫紋,指間具微蹼,趾端有吸盤。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在雨天的時候比較活躍,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歪、歪、歪」如同鴨子叫聲,整齊而且有節奏,非常吵雜聒噪。卵成片漂浮在水面,動物極深紅褐色,植物極白色。蝌蚪頭及背部平扁,草綠色。眼睛位於頭兩側,尾鰭上有細紅點,邊緣略帶黑色,尾端尖細成絲狀。因在台灣的分佈侷限,棲地容易受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
分布:
巴氏小雨蛙除了分佈於台灣,也分佈於中國南部及海南島、婆羅州、泰國、越南及馬來半島。
作者: 楊懿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