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底輻肛參 - 教育百科
白 | |
底 | |
輻 | |
肛 | |
參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白底輻肛參Actinopyga mauritiana棲息在低潮區或水深1~2公尺的碎浪區。體長可達25-35公分,身體底色為紅棕色,體側或身體後半段具有白色或黃色的斑塊,體型短壯,身體後半部常較粗壯,呈紡錘形;體壁很厚,可達1公分。背部散生許多小疣突起,圍繞各疣基部有一白色環及鈣質沈澱,體後部肛門周圍的白斑連成斑塊。觸手23~27枚。生活於低潮線附近的岩礁上,以其腹部強勁的管足吸附礁石,常活動在碎浪或強浪區,以岩壁上的藻類及小生物為食。本種為食用海參,產季多為春季和秋冬季,因其加工品呈背面黑色,腹面為白色的情況,故在大陸有漁民稱為「白底靴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西從紅海及東非,東至夏威夷,南至托列斯海,北至日本南部。台灣分布於南部、東北角,蘭嶼,綠島等地。 |
|
知識 1: 骨針狀(Spicules or Ossicles)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白底輻肛參 | |
中文目名: | 楯手目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Aspidochirotida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台灣分布地點: | 南部 |
棲所環境: | 礁石區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拉丁綱名: | Holothuroidea |
拉丁科名: | Holothuriidae |
世界地理分布: | 印度-西太平洋 |
中文屬名: | 輻肛參屬 |
拉丁屬名: | Actinopyga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分布深度: | 0~1m 潮間帶及潮池 |
中文科名: | 海參科 |
中文綱名: | 海參綱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拉丁種小名: | mauritian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白底輻肛參 |
英文名: | Actinopyga mauritiana |
描述: 俗稱白底靴參、靴海參、白底靴、草鞋底、豬蟲參、赤瓜參、紅魚,英名White-spotted sea cucumber, Surf Redfish。身體粗胖堅硬,略呈紡錘形,體長大都在15至25公分間,最大可達35公分。體表呈棕色、巧克力色至橄欖青褐色,背部光滑隆起,散生著許多小疣足和管足,疣足周圍常有白色的小圓斑,且常在肛門周圍連結成大塊白斑。腹部平坦,形似足底,管足極為發達,小型個體的管足常成3縱帶排列。口大,偏於腹面,具有23至27隻大型觸手,排列成不規則的內外2圈觸手,呈盾狀。肛門偏背面且有5個肛門齒。背面皮膚內的骨片為長短不等的桿狀體和不完整的花紋樣體;桿狀體細長,兩側和兩端有多數分枝突出。腹面的體壁內也有桿狀體,但較粗短,表面光滑或帶有細密的鋸齒,此外腹面還有卵圓形的顆粒體和花紋樣體。 |
|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肯亞、莫三鼻克、紅海、埃及、土阿莫土群島、托列斯海峽、斐濟、日本南部、中國大陸的海南島、西沙群島、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地區以恆春半島較為常見。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