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構成主義 - 教育百科
ˋ
ˊ
ˇ
ˋ
  • 漢語拼音 gòu chéng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òu chéng zhǔ yì
解釋:
為一種現代藝術與建築流派。西元一九一三年起源於俄羅斯,對現在藝術有很大的影響。構成主義受到立體派和未來派的影響,標榜排斥藝術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民族傳統,以抽象的構成求取量感、動勢與空間性的效果。首先出現於雕塑方面,漸漸影響到建築、繪畫、戲劇、音樂,並運用在美術設計方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構成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tructivism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藝流派名。原為二十世紀初期在俄國發起的美術運動,它的發起人是塔特林(V. Tatlin)。初期的構成主義受未來主義(Futurism)的影響,喜用機械金屬來創作藝術,並探討美術和建築的關係。後來它又分為兩派主張,一派是以純抽象藝術的觀念來看待構成主義,並演變為抽象派的一支,影響西歐的現代藝術和包浩斯學院(Bauhaus)。另一派則強調藝術的社會及政治教化功能,主張藝術家為人民服務,為工廠、公共建築物、紀念碑等設計,並配合社會主義的宣傳。在音樂上借用此一名詞,用來只以非常精密的系列音樂結構形式為重點的純音樂作品,如魏本(A.Webern, 1883-1945)的音樂。
參照:
《The Thames and Hudson 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s》The Thames and Hudson、《Encyclopaedia of the 20th Century Music》1986、《西洋美術辭典》雄師,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構成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