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包浩斯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bāo hào s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o hào sī
解釋:
位於德國韋瑪城的一所設計學校。成立於西元一九一九年,由德國出生的美籍建築師華爾特.格羅佩斯創辦。主張藝術與工業生產結合,從事產品的美化與改良,對二十世紀設計藝術的教育與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包浩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uhaus
作者: 林亞婷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機構。1919年由建築師華特.葛羅匹亞斯(Walter Gropius)建立於德國的威馬,是一間企圖融合建築、工業設計、與工藝的學校。提倡能夠以機器大量製造設計優良之工藝品與建築物。教師群包括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華斯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雕朔家奧斯卡.許萊門(Oskar Schlemmer)等。設計風格是以簡單的幾何圖形去進行變化。其中許萊門又曾以這種理念編排一支舞作《三合一芭蕾》(Triadic Ballet, 1922)。〔見:三合一芭蕾〕
參照:
Selma Jeanne Cohen 主編《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包浩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Bahaus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包浩斯是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三年在德國由格羅皮奧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所創立的設計學校。該校以網羅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嶄新的教材和教學法而著名;同時其結合藝術與工業技術的教育理念,以及風格獨具的產品設計,對歐洲的建築和應用美術影響甚鉅,且成為現代化的一個象徵。
  「包浩斯」學校的名稱,是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造)一詞顛倒而成。該校創立的宗旨,在於訓練學生同時注重藝術與工藝技術,認為精湛的手工藝應運用到實用物品的設計上;同時,要求工藝設計須與大量生產的機器相結合,以表示現代設計師為大眾生產實用美觀物品的用意,而非僅僅是為少數的富有階級生產奢侈品而效力。因此包浩斯設計的許多產品如家具、紡織品和日常用品,都能為大規模的製造業樂於採用。包浩斯學校的教育課程,包括基礎教育和專門職業訓練:前者以培養豐富的藝術感受性和表現技巧為主,以作為繪畫、材質感及形態和色彩方面的訓練,學生經過六個月的學習後,再依各自的性向和才能,分別接受不同的專業訓練;在專門職業的訓練裡,分為建築、木工、金工、陶瓷、彩色玻璃、壁畫、紡織、製圖、舞臺藝術和純美術工作等科系,每一科系分別由兩位教師執教,一位是偏重理論的藝術家,稱為「造型設計師」,一位是手工藝師,以便將美術與工藝技術結合在一起。當時在包浩斯設計學校任教的老師,都是二十世紀著名的藝術家、設計師和陶瓷、編織等方面的專家,較知名的有:表現派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克列(Paul Klee, 1879~1940)、構成派大師諸迪(L. Moholy Nagy, 1895~1946)與畢爾(Max Bill, 1908~ ),這些風格獨具、富於創意的藝術家,再加上義庭(Johannes Itten)獨特的教學法,使得包浩斯顯赫於世,成為今日設計教育與美術教育的搖籃。此外,校長格羅皮奧斯本人,亦呈現代建築思想的革新者,他揚棄傳統裝飾性的建築,主張形態順從功能的功能主義,這種反對過度裝飾,力主以形態為主的建築理念,開拓了二十世紀新建築的路向;同時,與包浩斯師生在德索(Dessau)合力建造的包浩斯校舍,更是邁向新建築的里程碑。
  包浩斯在設計方面影響頗深,其設計原則是以實用而不加裝飾為主,因此表現出簡潔的特色,作品大都是以立方體、長方形和圓形為基礎的幾何形抽象風格,線條極度簡化,形態精緻優美,因此這些風格獨具、豐富多采的設計產品,常被廣泛的模仿複製。此外,包浩斯師生致力於將包浩斯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法傳播至世界各地,使包浩斯的美學觀念影響到二十世紀的工藝美術,而成為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包浩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