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體影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amorphic
作者: 朱則剛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變體影片(Anamorphic)是寬銀幕電影片系統的一類 ,一般而言,35mm電影的標準畫面此例(Aspect Ratio)是4:3(或1.33:1),這是愛迪生(ThormsA. Edison,1847-1931)發明無聲電影時所採用的畫面比例,一般均稱之為全幅(Full Frame或Full Screen Aperture)。當有聲電影發明後,軟片上的影像面積縮小,以容納聲軌(Sound Track),但是其畫面比例仍是維持為4:3,這種畫面尺寸後來成為所謂的學院標準幅(Academic Aperture),隨後發明的16mm及8mm影片以及電視畫面均採用此種4:3畫面比例。但是電視普及後,電影界為了吸引觀眾,以及製造更強烈的視覺效果,而研究發展各種寬銀幕電影系統。變體影片便是在這種需求下發展出來的一種寬銀幕電影系統 ,它是利用變體鏡頭(Anamorphic Lens或稱A-Lens)將寬廣的實景影像作光學壓縮處理,成為窄長的影像,記錄在正常規格的影片上,在放映時再透過變體鏡頭還原成為寬廣的寬銀幕影像,由於所使用變體鏡頭的差異,畫面比例有2:1、2.35:1、2.55:1及2.66:1等4種。
  事實上,早在1927年,Henri Chretien便曾發明一種稱為海伯哥納(Hypergonar)的變體鏡頭,能將原來1.33:1畫面比例改為2.66:1,但當時並未普及,直到1950年代電視蓬勃發展後,電影界受到莫大的衝擊,寬銀幕電影漸漸流行,而有各種系統出現,變體影片則發展成寬銀幕電影系統的主流,包括Cinema Scope、Cinemavision及Panavision等多種系統。
  變體影片系統中最常見的一種變體鏡頭是Cinema Scope,這是商業影片廣泛採用的一種變體影片系統,早期發展時是採用2.55:1的畫面比例,用於35mm影片,後來為了容納增加的4個磁性聲軌以提高影片的音響效果,便縮小影片上的畫面尺寸,並將畫面比例改為2.35:1。此種變體鏡頭亦可用於16mm及8mm的影片,但效果較不理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體影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