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名後世 - 教育百科
立 | |
名 | |
後 | |
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立名後世見於〔孝經〕第十四章〔廣揚名章〕:「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孔子認為一個君子如果事奉父母能盡孝,事奉君主時就能移孝作忠;事奉兄長時能盡敬,在事奉長官時就能恭順;能夠把家務事處理完善,也能夠處理好眾人之事。所以只要花自己家內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出外做事時,自然便能立功成名,名聲流傳到後世。 由於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德治」,為政者最重要的是要能自己「身正」,必須具備極高的道德修養。而為了實踐道德,最實際可行的方式便是「由近及遠」,「由內而外」,在這樣的情形下,原屬個人家中之事的「孝」、「悌」等德行,便成為「德沽」的起點;一個人若要立名於後世,行為便應以「道德」為基礎。孔子相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是由近而遠的。 由此也可看出為何古代君王如此重視〔孝經〕的道理。不過在民主社會中,「移孝作忠」的對象不應僅限於國家領袖等少數人身上,可以用忠於職務代替忠於君主,而在民主社會中善於與人和平相處,仍然重要,那麼從父母親子的關係開始,陶冶適當的情感,從自己家中開始實踐,還是必須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立名後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