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由用得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用得體,是中國哲學中關於「體用」問題的一種觀點,主張事物本體就在事物的具體形態或作用上。體用關係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論題,「體」可以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理想形式,「用」是事物的具體活動表現、形態或作用。宋明理學家在體用關係上,多主張由「體」生「用」或「體」以定「用」,他們認為事物其有先天的或超越的形式和性質(「體」),由此而衍生、規定此事物的表現形態、存在方式或作用(「用」),然而「用」並非「體」的完全呈現,「用」總是不圓滿的,事物的現實形態和存在方式並不是理想圓滿的。這種觀點運用到人性問題上,便主張有一超越的人性本體做為人性的源頭和理想形態,在現實上,眾人的性情定這超越的人本性的不完美表現,人生最重要的工作便足自我修養,消除不完美與缺憾,以回復純粹的人性本體。體決定用的看法,到了明末清初,受到極大質疑,許多學者反對在現實之上有一超越的、先天的、絕對的本體,而主張「體不離乎用」、「由用得體」。最明確而完整地發揮這論點的是清初學者王夫之。他在〔周易外傳.卷二.大有〕中主張:「用」是確實存在的,從「用」才能知道「體」。事物由活動而表現其作用和功能;體察事物的作用和功能,就知道其性質。體用互相依存,事物的性質與功用是一體兩面,要了解事物的性質,當從其外顯作用來認識,不可憑空設想一個超越的本體,隨意想像一些抽象的性質。若要了解人性,也不可以設想所謂人性本體,而應從具體人生的生命歷程,或從人類的長期發展歷程,去發現人的傾向和可能性,才能完全把握「人性」。由這種方式認識到的人性就是人性本體。
  王夫之的「由用得體」的觀點打破過去盛行的絕對本體觀,為傳統儒學人性論加入了「現實」、「發展」等層面,但卻也忽視了人性超越的最高理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由用得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