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chers Psychology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十九世紀下半期,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 Wundt, 1832~1920)於一八七九年在萊比錫大學設置心理實驗室,此後心理學開始脫離哲學領域,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代心理學朝著科學研究發展,且逐漸針對不同的行業而建立心理學分支,且更精細的依該行業的從業人員或相關人員的特質而展開研究,成為另一分支。在教育心理學中,依據對象,發展出兒童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並從而出現了教師心理學。
  教師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衛生的概念類似,但後者著重於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各項因素,及教師心理困擾的各種狀況。前者則是將教師視為一個平常人,探討其各種心理狀態對教育專業表現,及對學生之學習成效的影響。舉凡心理學中的各項主題,都可用於教師身上,來研究其對教職的影響。並擴大至探討與教師有關的人員,如學生、家長、學校行政人員、家人等,以及其他相關因素如對教師的心理狀況的影響。
  教師心理學的研究主題包括:
  1.教師生涯的發展與問題,適應與規劃。
  2.教師的語言表達(含口語與身體語言)對教育結果的影響。
  3.教師的創造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策略。
  4.教師態度(教師期待)及管教方式。
  5.教師的教學情緒與動機。
  6.師生互動模式與師生關係。
  7.教師的人格特質與教學結果、班級氣氛等的關係。
  8.教師的角色期待與角色衝突。
  9.教師的自我觀念、心理需求等。
  10.教師的自我防衛方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