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始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ˋㄑㄧㄥˊ˙ㄉㄜㄑㄧˇㄊㄡˊㄎㄞㄉㄨㄢㄖㄨˊ:「ㄎㄞㄕˇ」、「ㄕˇㄓㄨㄥㄖㄨˊ」、「ㄓㄡㄦˊㄈㄨˋㄕˇ」、「ㄕˇㄌㄧㄠˋㄨㄟˋㄐㄧˊ」。
  2. ㄗㄨㄟˋㄗㄠˇ˙ㄉㄜㄗㄨㄟˋㄔㄨ˙ㄉㄜㄖㄨˊ:「ㄕˇㄗㄨˇ」、「ㄔㄨㄤˋㄕˇㄓㄜˇ」。
  3. ㄘㄞˊㄖㄢˊㄏㄡˋㄖㄨˊ:「ㄕˇㄐㄧㄢˋㄔㄥˊㄒㄧㄠˋ」、「ㄕˇㄍㄠˋㄨㄢˊㄔㄥˊ」、「ㄑㄧㄢㄏㄨㄨㄢˋㄏㄨㄢˋㄕˇㄔㄨㄌㄞ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ǐ
解釋:
  1. 時間處於最早的、起點的部分。指事情開端。與「末」、「終」相對。
    【例】開始、始業、始終如一
  2. 才。
    【例】這帖藥必須連續服用三日始見成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ǐ
解釋:
[名]
起點、開端。如:「周而復始」、「自始至終」。《孟子.梁惠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副]
1.方才、然後。如:「始告完成」、「始見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2.嘗、曾。《莊子.齊物論》:「有以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張扶書〉:「吾觀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難道也。」
3.最初、當初。《左傳.莊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郤。」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解釋:
(一)[副]1.2.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ˇ

1. 起點、開端。如:「週而復始」。《說文解字.女部》:「始,女之初也。」《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孟子.梁惠王上》:「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2. 當副詞:

⑴ 最初、當初。《左傳.莊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隙。」

⑵ 嘗、曾。《莊子.齊物論》:「有以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張扶書〉:「吾觀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難道也。」

⑶ 剛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

⑷ 方才、然後。如:「始見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二.穀部一.胡麻》:「炒熟乘熱壓出油,謂之生油。但可點照,須再煎鍊,乃為熟油,始可食。」

㈡ㄕˋ,ㄕˇ之又音。

注音: ㈠ㄕˇ ㈡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始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