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記憶廣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emory Span
作者: 陳啟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短期記憶的時限內,個人經由視覺或聽覺,對只給一次練習或同時呈現的刺激事物中,短期間內回憶所能記憶的事物,大約只可以回憶五到九個訊息單位。此種短期記憶的貯存數量稱為記憶廣度,或稱為立即記憶廣度。一般人的記憶廣度大約等於七加二個訊息單位,是米勒(G. Miller)於一九五六年所發現。他認為列表的長度不超過七個項目時,在一次的練習後就能立刻回憶所有的項目;但如果列表長度超過七個項目時,一般人回憶的數量大多在五個至九個之間。因此,米勒認為數字「7」是個神奇的數字。就記憶而言個人之間具有個別差異,且記憶廣度是有限的。因此在學習材料超過記憶廣度時,必須經過多次練習才能記憶。
  古今中外在日常生活分類上,常以七為分類組數,例如:一星期有七天、音樂有七聲等。這可能與人類的記憶廣度有關係。目前各國電話號碼都以不超過七位數字來編碼,可能也是以此記憶廣度為立論根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記憶廣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