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低音 - 教育百科
持 | |
續 | |
低 | |
音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asso Continuo |
作者: | 李小華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術語。持續低音又稱數字低音(Thoroughbass),它是一部獨立的低音旋律線,記在樂曲之下,並在線上的音符之下標上不同的數目字,以指示和聲與音程。伴奏者可隨著低音的數字即興伴奏。從1600年到1750年是「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音樂的黃金期。十六世紀時的聲樂曲及器樂曲,已有簡單的低音伴奏,教堂風琴師經常用低音和弦(Basso Per Organo)伴奏。在複音合唱中,也有跟隨不同聲部片斷的伴隨低音(Basso Seguente)伴奏法。1602年維亞達拿(Ludovico da Viadana, 1564-1645)的《Cento Concerti Ecclesiastici…Conil Basso Continuo》出版後,持續低音開始普遍,它與伴隨低音不同,它不持用樂曲的旋律型伴奏,而是一部獨立的伴奏旋律。維亞達拿的伴奏風格,是以複音音樂模仿風格為主。世俗單音音樂也有與持續低音相似的伴奏方式,它可自由的配合朗誦歌調的內容和表現的數字記在一個譜表上,比複音宗教音樂的數字低音有體系。1600年後開始有數字低音的音樂出版,同時理論家班奇耶尼(Banchieri)、阿葛札里(Agazzari, 1578-1640)和畢安齊亞爾悌(Bianciardi)也出版關於數字低音的應用法書籍。所以很快便成為當時西方音樂的主要風格,許多樂曲都採用它。十八世紀時數字低音成為學者作曲之主要入門,艾曼紐.巴赫(C. E. Bach, 1714-1788)和柯恩貝格(J. P. Kirnberger, 1721-1783)以低音和聲的理論體系對抗拉摩(J. P. Rameau, 1683-1764)的和聲學理論,十八世紀後期數字低音在作曲界的地位漸漸被拉摩的和聲理論取代,它已無法再一枝獨秀了。 |
|
參照: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九年、王沛倫編《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二年、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Harvard Dicfionary of Music》198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持續低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