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龍骨 - 教育百科
ˊ
ˇ
  • 漢語拼音 lóng g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óng gǔ
解釋:
  1. 一種中藥。為古代動物骨骼的化石。有鎮靜、收斂心神、止血的功效。
    【例】清末民初,世人因不識商周甲骨,曾被當作龍骨,論袋賣給中藥鋪當藥材。
  2. 位於船隻底部的中央,貫通前後的強力主架。船隻的水下脊骨、肋骨及船殼板均連接於此。
    【例】這艘木船的龍骨是用上等的檜木做成,十分堅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龍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óng gǔ
解釋:
1.龍的骨頭。《史記.卷二九.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2.一種中藥。為古代動物骨骼的化石。有鎮靜、收斂的功效。
3.貫通船底前後的中央強力縱梁或構材。船隻的水下脊骨、肋骨及船殼板均連接於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龍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脊椎骨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龍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iông-kut
又音: lîng-ku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脊椎骨。
  2. [[名] ] 一種中藥。古代動物骨骼的化石,有鎮靜、收斂的功效。
  3. [[名] ] 船體的中樑。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龍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龍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